“八柱国”是哪八人?为什么叫“柱国”?

“八柱国”是哪八人?为什么叫“柱国”?

再后来高欢所立的北魏孝武帝逃跑,西奔长安投靠了宇文泰,并封宇文泰为大丞相,号召天下兵马起兵讨伐高欢。此举将高欢激怒,于是盛怒之下的高欢又立了一个傀儡小皇帝。双方都以正统自居,并蔑称对方为叛逆,然后北魏就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北魏分裂后,高欢仰仗河南、河东、山东和河北的生产力和人口优势,全方位吊打只拥有关中和陇西这两块贫瘠之地的宇文泰。尤其是在大统九年(543年)的邙山大战之战中,宇文泰损兵折将不说,自己还差点做了俘虏。在跑路过程中,宇文泰狼狈不堪,边跑边在马上向追杀的东魏大将彭乐哀求:今你杀掉我,明你还有用吗?干嘛不马上还营,把我丢下的金银宝物一并取走呢?追杀他的彭乐是个粗人,被宇文泰的几句话给忽悠的云里雾里,便放了宇文泰。

邙山之战后,宇文泰痛定思痛,因为这一战让他死伤了六万多人,虽然高欢的损失更大,但是宇文泰可没有高欢那么财大气粗,六万人基本上就是西魏一半的家当了。为了解决兵源的问题,宇文泰开始从汉族中间吸收兵员,并宣布征募关陇地区的豪强地主武装。这一举措在当时是破天荒的。

因为自五胡乱华之后,汉人在北方一直就是二等公民。无论是哪个胡人政权,朝廷中央军一定是胡人,北魏更是如此。宇文泰早期割据关陇时,西魏的主力也是鲜卑人,不会让汉人掌握核心武装。但是宇文泰和高欢的差距实在太大了,长时间的拉锯战消耗掉了大量的鲜卑族士兵,搞的宇文泰手上无兵可用。而当时关陇地区的汉族门阀手上有现成的士兵,宇文泰可以直接用。

北魏末年镇压起义时,关陇豪强地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组织了乡兵。东西魏分立后,这些地主武装并没有解散,仍然控制在豪强的手中。最早宇文泰并没有看重这些人的私兵,因为他不是关陇本地人,只是个外来户,但后来苦于无兵可用了,便只得广募豪强以充西魏军旅,把这些分散的乡兵武装变成中央军队的一部分。

但是这些新招募的士兵都是人家当地豪强的家兵,朝廷如果不拿出诚意,当地豪强肯定不会答应。于是宇文泰选择了一些在关陇地区有名望的门阀代表出仕为官,利用他们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那么宇文泰许给这些关陇门阀的代表什么官呢?什么都有,最大的官就是标题中所问到的柱国大将军。

所谓的柱国大将军,其实跟东朝、三国时期的大将军是一个概念。大将军统领全国军队,地位在三公之上。姜维、司马昭都当过类似于的职务。柱国大将军只是名词不一样,职务权限是类似的。五胡乱华时,后燕成武帝慕容垂设立了这个官职,地位排在三公之上,统帅全国的兵马,但当时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北魏后期尔朱荣崛起后,他凭借对朝廷的控制,也当过几年柱国大将军。尔朱荣被杀之后,高欢就成了柱国大将军。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为了对抗高欢,西魏文帝也封他为柱国大将军。只不过当时西魏还只有他一个是柱国大将军而已。

到了大统十四年(548年),宇文泰为了笼络各方势力,他一口气封了七个柱国大将军,分别是: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和元欣。这其中广陵王元欣是皇族,封他只是为了笼络皇族,实际上元欣的柱国大将军只是个虚职。另外的六人才是真正有实权的柱国大将军,但是相比于最早的柱国大将军,八柱国的权力要小很多。

另外,每一个柱国大将军下辖两个将军,共十二大将军(十二个将军不是按胡汉均分的原则来分配的),每个大将军下辖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下辖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人,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人,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人,六柱国合计领兵四万八千人左右。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西魏府兵。

通过改革,西魏的民族矛盾弱化,宇文泰借助汉人豪强的支持,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力,削弱了北魏末年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促进了鲜卑贵族与关陇汉人地主的联合。让汉人和鲜卑人都有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感觉,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相比于宇文泰的统战水平,高欢就太失败了。高欢他也知道鲜卑士兵与汉人的矛盾,并且他也试图调和过胡汉矛盾。但是调和的很失败,没能像宇文泰那样把汉人和鲜卑人整合为团结一心的关陇集团。汉族和鲜卑族在高欢的治下,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后来高欢还使劲偏袒鲜卑族,又加深了这种矛盾。最后北齐败给北周,实际上就是败在了内部不团结。

总的来说,西魏八柱国实际上就是当时西魏山头主义的体现。早期的西魏只有宇文泰一个人是柱国大将军,后来邙山大败,西魏原有的军队损失惨重,宇文泰不得不向豪强妥协,用柱国大将军相以笼络。宇文泰年老后,八柱国不直接掌握野战兵,而是由十二将军二十四开府四十八仪同来掌野战府兵,而这四十八仪同中有三分之一都由宇文泰直辖,之后更是不断从李虎、赵贵、独孤信手里逐渐收集兵权。

最后再简单说一下八柱国的简介。元欣和宇文泰不用多说了,一个是北魏皇族,基本上就是酱油角色。一个是西魏实际掌权者,中国历史上统战水平最高的人之一。

李虎、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四人属于宇文泰的老班底,即所谓的武川派元老。当初贺拔岳去世后,这四人拥立宇文泰接任关西军的老大,有拥立之功。他们的各自下辖的军队是西魏政权初期的主要野战力量。因此这些人的势力很强,加封柱国大将军合情合理。额外再说两点,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唐太宗李世民的太爷爷;独孤信就更不得了了,他是北周武帝宇文毓和隋文帝杨坚的岳父,唐高祖李渊的外公,号称天下第一老丈人。

接着是于谨,他是典型的关陇本地豪强,是宇文泰随贺拔岳入主关陇后所,亲自征召或培养的人才。早先的时候,于谨虽然是关陇大族出身,但他的祖辈在北魏体制内的官位并不算很高,宇文泰征召他,有很明显的拉拢之意。

最后是李弼,他是暗害贺拔岳的侯莫陈悦的部将。侯莫陈悦垮台后,他投奔西魏,被宇文泰为己所用。他投宇文泰时,带了一万多精锐士兵,属于带兵入股,后来了立了大功,封柱国大将军也合情合理。宇文泰收纳李弼,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了他的政治才华,是一个斩杀逆首挟从不问的统战高手。另外李弼是后来隋末瓦岗寨首领李密的太爷爷。

从这八个柱国大将军的分配来看,宇文泰是精心计算过的。当年随贺拔岳一起入主关中的老将都要重用,并且还要占大头;北魏皇族也不能冷落;关中本地豪强也要照顾,最后是敌人的起义将领也要有表示。这个分配方案简直是绝了,堪比五五年大授衔的政治平衡水准。

位于丞相之上的官职有西汉的大将军、骠骑将军,南北朝的柱国大将军、宇宙大将军,清朝的摄政王。尤其是大将军卫青那可是诸臣可都得跪拜的,宇宙大将军侯景直接废立皇帝自己称帝,摄政王多尔衮、载沣比皇帝还牛气。比皇帝牛到能废立的大将军名号,除了宇宙大将军外就是柱国大将军。柱国大将军相当于北宋末年康王赵构担任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也就是近代现代的陆海军大元帅(载沣、张作霖、孙中山)及陆海空大元帅(蒋介石)。

“柱国”为什么叫“柱国”?侯景为什么不叫柱国?

福垊想说得是,柱国最早叫上柱国,尽管加了个“上”字,但位在令尹之下。令尹是楚国的宰相的称号,上柱国为武将之首。那柱国是什么意思呢?柱国乃之柱石之意,本意是国都,后冠以“上”字作为作为武官之首的官名。高洋他哥高澄掌控东魏时,容不下侯景,侯景投靠宇文泰,而宇文泰又不信任他,这种情况他投靠了南梁,没想到南梁也玩他。侯景就将计就计,就这样北梁武帝引狼入室而成为宇宙大将军的。侯景一举拿下了梁朝,心理大肆膨胀,自然看不上柱国大将军,甚至连上柱国大将军也看不上。

后来柱国去了“上“字竟然位于丞相之上,这是为什么呢?

题主所提的八柱国的柱国,全称为柱国大将军。最早为后燕皇帝慕容垂在384年设立,位在太尉之上,相当于汉之大将军,唐之天策上将。北魏末年权臣武将势大,柱国大将军成了权臣的专属,最早授予了镇压六镇起义的尔朱荣。尔朱荣被皇帝杀死后,其堂侄尔朱兆起兵并任柱国大将军。不久为高欢所打败,高欢也就担任了柱国大将军。

后来宇文泰崛起,高欢另立新君,北魏遂一分为二。高欢所控制的君主是为东魏,后为其子高洋所夺,建立了齐国,史称北齐。宇文泰所控制的君主是为西魏,后被其子宇文觉篡位,建立了周国,史称北周。在北魏分裂后东西两国后,强大的东魏经常侵略西魏。西魏的实际的老大柱国大将军宇文泰为抗击高欢和夺权而进行改革——建立了府兵制,设立了八柱国。到了北周后,有了上柱国大将军,可这时的上柱国大将军就再也不值钱了。

那八柱国是哪八人?

这柱国制度继承了鲜卑部族兵制度又融合了《周礼》管制,而且其府兵制做到了士兵为耕战一体,首领能出将入相。八柱国,全部使持节,除元欣外都是开国郡公。除了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之首,以及元欣为(荣誉)柱国大将军王不直接带兵外,其他六柱国直接带兵,而且与《周礼》的“六官”以及后来的六部相似。福垊认为八柱国也就宇文泰位于丞相之上,其他应该位于丞相之下。而且八柱国互为联姻,一荣俱荣。八柱国都是那些人呢?

【宇文泰】太师、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国公。这里的大宗宰就是《周礼》中的天官。天官也叫太宰,为治官,乃六官之首,后来沿革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吏部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684年(唐光宅元年)曾改吏部为天官。宇文泰善终。

【元欣】太傅、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献文帝之孙),后任大丞相。大司徒为《周礼》中的地官,是为教官。也就是后来的户部、度支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以及公安部的户籍管理部门。元欣善终。

【李虎】太尉、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开国郡公,北周时升为唐国公。他是李渊的祖父。因功赐姓大野氏。李虎善终。

【李弼】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北周时为赵国公。大宗伯为《周礼》的春官,也就是礼官,后来沿革为六部中的礼部。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

【独孤信】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北周为卫国公。独孤信,本名如愿,因为有功切重信而被宇文泰赐名为信。其长女为北周明帝的皇后,其四女为唐高祖之母,其七女为隋高祖的皇后。曾与令一柱国大将军赵贵密谋诛杀弑君王宇文护,后被宇文护被逼自杀。大司马即《周礼》的夏官,也就是政官。后来沿革为兵部,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赵贵】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北周封为楚国公。宇文泰死后,宇文护专权,赵贵与独孤信密谋清君侧。就在动手之际,独孤信犹豫了,甚至劝阻了。后被宇文盛告密,结果赵贵被杀,独孤信被逼杀,而宇文盛进位柱国。大司寇乃秋官、刑官,即后来的刑部,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公安部(部分部门)。

【于谨】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北周封为燕国公。是于谨不是于禁哦。于谨也不是汉人,他本姓万忸于,是鲜卑人。屡有战功,攻杀梁帝,善终。大司空为冬官,隋唐为工部,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等。

【侯莫陈崇】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北周为梁国公。他姓侯莫陈,有种说法是他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史书也载刘交的后裔避难逃入鲜卑。刘裕也是刘交的后裔,他建立了南朝的宋朝。侯莫陈崇他的哥哥是侯莫陈顺,也是将军。侯莫陈崇没有善终,死在谣言多嘴上。大概是看不惯宇文护吧,他于是在家中对亲信常升说:自己昔日听算卦的说,宇文护今年要倒血霉。皇上今夜进京,可能是弄死了宇文护。不知道被谁传了出去,皇帝把他叫过去数落。为什么数落啊?因为宇文护还没死啊!再说就是死了,也轮不到你多嘴啊!宇文护就像逼杀独孤信一样逼杀了侯莫陈崇。宇文护被杀后,他的谥号只是变得更高大上一点儿,也算对他死得窝囊的安慰以及支持皇帝的回报吧。

六柱国每个柱国辖两个大将军,他们是谁呢?

宗室三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派: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贺兰祥(宇文泰外甥);侯莫陈家族:侯莫陈顺;其他人:李远、达奚武、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王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