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报告】看过来,告诉你微信谣言的那些规律

【辟谣报告】看过来,告诉你微信谣言的那些规律

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种谣言让人防不胜防,什么《家长注意啦,新型毒品!专门针对儿童,千万当心,看到必转!》、什么《这7种肉,医生已禁,比砒霜还毒》,看起来好像很关心你的生活,实际上却是彻头彻尾的无中生有和胡说八道。

怎样识别这些谣言?今天,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以下《报告》)。《报告》分析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间,微信公众号中被举报较多且阅读量较高的2175篇文章,得出了朋友圈谣言的众多规律。

内容规律:政经和社会秩序谣言最常见

报告通过人工编码分析,将谣言归为九大类主题:健康养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政经和社会秩序、爱心转发、广告营销、奇闻趣事、色情和其它。

分析显示,在谣言主题上,政经和社会秩序类谣言最常见,占比达到31.4%。这类谣言主要包含社会政策、社会公平秩序、经济状况、国际形势等内容。

其次常见的是“健康养生类”谣言,占15.1%。这类谣言主题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疾病和健康养身等内容。

再次为“奇闻趣事类”谣言,占比13.5%。主要涉及各类迷信怪谈和八卦等。

从谣言的主题比例中可以发现,谣言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网民兴趣和共鸣,例如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等。

不同主题的传播效果也不一样,其中健康养生、奇闻趣事、人身安全和色情类谣言的阅读数最高,广告营销和爱心转发的阅读数最少。但从点赞数看,阅读数很高的健康养生和色情类谣言大幅降低了,说明这类主题的谣言虽然能吸人眼球,却也可能招人反感。相比之下,阅读数较低的政经和社会秩序类、爱心转发类谣言,点赞数反而较高。说明这两类谣言比较能引起共鸣。广告营销类谣言的阅读数和点赞数都很低,说明这类谣言比较容易被受众识破。

时间规律:傍晚、寒暑假是谣言高峰期

《报告》发现,谣言发布的时间高峰集中在一天中的傍晚、一周中的周四、一年中的寒暑假。

就一天来看,接近11时会出现第一个高峰;17时至21时是第二个高峰。业内人士分析,11时接近午饭和午休时间,17时接近下班时间,到21时都属于人们休闲的黄金时间。可见,谣言比较喜欢乘“闲”而入,这也符合人们日常的生活规律和关注习惯。

谣言的发布数量在一年中有较大波动,虽然该波动可能由样本抓取引起,但是仔细观察仍可发现,年末、年初以及暑期是谣言的爆发期。这也跟生活形态相关:每当岁末年初,也是诈骗、盗窃等犯罪行为高发的时期。

位置规律:头条需要当心,末尾更有风险

谣言的位置,是指该条谣言文章在公众号当次推送的一系列文图消息中的排列位置。微信公众号一次可最多推送8条图文消息,从头条到最后一条,位置依次为1到8。

《报告》发现,从公号推文位置上,头条位置由于力推的动机过于明显,存在受众直接跳过不看的“广告盲区效应”,反是第二位和末尾位置传播效果最好。

据了解,在《报告》抓取的近2200条谣言中,接近65%的谣言出现在推送的图文信息的首位,也就是作为头条或者单独一条发送;绝大多数谣言出现在推文较为靠前的位置,说明公众号将其视为重要信息,或者推测其能带来较高的阅读量,试图将其推送给订阅者。不过从传播效果看,受众对这些位置靠前的谣言文章看得较为仔细,也容易发现其中的漏洞,所以这类文章因说服意图过于明显,传播效果并不好。

相比之下,位于公众号后面位置乃至最后一条位置的谣言,不仅阅读数量高,点赞数量也很高。专业人士分析,这是因为最后几条信息通常被认为是最不被“刻意推荐”的,人们的防备心理比较低,也不容易被激发逆反抬杠的针对性思维,所以阅读数量和点赞数量都偏高。

版权规律:谣言不会打“原创”标记

从原创性上看,约95%的谣言都未申请原创,说明大量谣言都是非原创的,反映了谣言往往经过多次加工、被改头换面后更加贴合时效性和当地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很能说明大部分谣言都是公众号之间互相转载。

数据还显示,非原创的谣言更受“欢迎”,无论是平均点赞数还是平均阅读量,均远高于原创的谣言。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因为部分公众号编辑在选稿时专门挑选了那些已经经过市场筛选、阅读量较高的文章,导致以讹传讹。

分享规律:“道德绑架”诱导分享

在《报告》抓取的谣言样本中,有22.2%的谣言中出现了诱导分享,即要求读者转发分享等字句。

在出现诱导分享的谣言中,最多的是道德捆绑类诱导分享,即强调为了爱心转发,或者“不转不是中国人”。其次为“顺便一提”类的诱导分享,即没有明确的理由和条件,只是单纯提醒读者分享。此外,迷信类的诱导分享也占有较大比例,即声称转发后有好运或者不转发会遭厄运。此外,还有谣言文章通过物质奖励的形式诱导网友分享。

从分享结果看,除物质奖励类诱导分享外,其他诱导分享的谣言文章平均阅读数和点赞数都显著高于没有出现诱导分享的文章,说明诱导分享可能有助于提高传播力。其中,道德绑架类诱导分享平均阅读数和点赞数最高,这说明即便在网络空间中,道德依然会给人压力与约束力。

[P仔报告]

谣言为了吸引眼球获得点击,常常夸大其词,故意唤起人们的不安与恐惧。不过,每条谣言的产生都有其社会背景与心理动机,从某种程度上看,也体现出公众对某一方面信息的渴求。所以,P仔既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规律,识别朋友圈的谣言,不转发、多举报;也会根据各种谣言动向,及时发布辟谣文章,帮助大家获得准确信息,识别谣言、澄清谣言。

题图来源:新华网

编辑邮箱:shwlpy@qq.com